你好,我是徐老师。
【原文】
春,气在毛;夏,气在皮肤;秋,气在分肉;冬,气在筋骨。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。
故刺肥人者,以秋冬之齐;刺瘦人者,以春夏之齐。
病痛者,阴也。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,阴也,深刺之。
痒者,阳也,浅刺之。病在上者,阳也;病在下者,阴也。
【原文直译】
春天,邪气在毫毛;夏天,邪气在皮肤;秋天,邪气在分肉;冬天,邪气在筋骨。治疗这些与时令有关的病证,针刺的浅深,应该根据季节而变化。
所以刺胖人,要用适于秋冬的深刺法;刺瘦人,就用适于春夏的浅刺法。
感到疼痛的病人,多属阴证。疼痛时用手按压,不能缓解的,也是属于阴证,要深刺。
患者身上发痒,是病邪在外属阳,要浅刺。病在上部的属阳,病在下部的属阴。
——《终始第九》(十)
徐老师心得及推衍:
这段文字讲的是古代针灸的治疗智慧,核心是“什么季节、什么人、什么病,就该用什么样的针法”。
一、四季针刺:跟着节气下针
想象人的身体就像一棵树:春天气血像新芽冒尖(在皮毛),针要像春风拂面般轻浅;夏天气血涌到树皮表层(皮肤),针要像柳叶划水般稍微深一点;
秋天气血往树干里收(肌肉),针要像削苹果皮般探入肌层;冬天气血藏到树根(筋骨),针要像挖冬笋般深刺。
关键在于下针的深浅要像农民种地一样看节气,这叫“春浅冬深”。
二、胖瘦不同:针法也要“量体裁衣”
胖人好比穿着厚棉袄,气血藏在里面(类似秋冬状态),治疗时针要像铁签子穿烤肉,得够长才能碰到肉;
瘦人像穿着单衣,气血浮在表面(类似春夏状态),针要像牙签挑刺,轻轻一拨就够。
俗话说“胖子怕热,瘦子怕冷”,下针也是这个理儿。
三、病症的阴阳:疼痛和瘙痒大不同
疼得像被阴雨泡透的关节(阴证):越按越难受,得像挖井一样深刺才能除湿气。
痒得像蚂蚁爬皮肤(阳证):轻轻扫过表皮就好,像用指甲挠痒痒。
病在上(如头痛)像火苗往上窜(阳),病在下(如脚冷)像树根埋土里(阴),治法自然不同。
总结:老中医的“三看”口诀
一看天时(季节深浅),二看身材(胖瘦深浅),三看病症(阴阳上下)。就像做饭要掌握火候、看菜下碟、咸淡适中,针灸也要“看人下针”。
这种智慧现在依然有用——比如冬天给老寒腿扎针,得像穿秋裤一样扎得深;夏天治晒伤,得像涂芦荟胶般轻浅。古人早就摸透了这套“身体气象学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长胜证券-股票配资导航网-配资公司开户-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