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,一种“慢下来”的疾病——帕金森病,正悄然侵袭着越来越多人的神经系统。当身体不由自主地震颤、僵硬、行动迟缓,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束缚,患者的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。在现代医学探寻其奥秘的同时,古老的中医早已对此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理解,并将其智慧融入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。
在中医的典籍里,并没有“帕金森病”这个病名,但根据其“震颤”、“拘挛”、“僵直”等核心症状,它被清晰地归入了“颤证”、“痉证”或“内风”的范畴。中医看待疾病,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个症状,而是将其视为人体内部整体失衡的一个外在信号。帕金森病的种种表现,在中医看来,其病根深藏于“肝”与“肾”。
肝,在中医理论中主疏泄、藏血、主筋。它的功能如同一位将军,负责调畅全身的气机(能量流动),确保筋脉(肌腱、韧带)得到充足的血液濡养,从而保证运动灵活自如。若因年老体衰、情志不遂(长期情绪抑郁或恼怒)等原因,导致肝阴(滋养、宁静的物质)亏虚,无法制约肝阳(功能、活动的一面),便会引动“肝风”。这内在的风,就如同自然界不受控制的风,吹得草木摇曳,在人体就表现为无法自控的震颤和抖动。
展开剩余51%肾,为先天之本,主骨生髓,通于脑。肾精的充盈与否,直接关系到大脑的功能和骨骼的强健。年迈或劳倦过度都会耗伤肾精,导致髓海(脑)空虚,无法充养筋骨,从而出现行动迟缓、步态不稳、腰膝酸软等“失用”之象。
因此,中医认为帕金森病的根本病机在于 “肝肾阴虚,虚风内动” 。阴虚是基础,是土壤;风动是结果,是树上摇曳的枝叶。血虚不能濡养筋脉,则肌肉强直;髓海不足,神明失养,则可能伴有反应迟钝、表情淡漠等非运动症状。
基于此,中医的治疗哲学绝非简单地“镇静止颤”,而是着眼于根源,采用 “滋水涵木,育阴熄风” 的宏大策略。“滋水”即滋补肾阴,“涵木”即滋养肝阴,如同灌溉干涸的土地来平息狂风的根源。通过填补肝肾的阴精,从本质上增加体内宁静、滋润的物质基础,从而平复那不安的虚风,让震颤得以缓和,让僵直的身体重新获得柔韧。这是一场从身体最深处发起的、旨在重建平衡的宁静革命。
发布于:北京市长胜证券-股票配资导航网-配资公司开户-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